開卷有益-被討厭的勇氣二部曲



這本書一直是這兩年的排行版前面的書,也不少人推薦。本來看書名以為是那種講銷售的,要有被人家拒絕的勇氣之類的,結果一看,哇竟然完全不同,是本很哲學探討人的幸福還有各種行為背後的動機,既心理學又哲學,而且以一種對話式兩個人對談的方式來做為全書的架構。

雖然以對談的方式來講述,會稍微活潑一點,但是畢竟內容是比較哲學心理學,再來可能因為作者是日本人吧,日本人作品翻譯過來的書,讀起來總是有一種「日本書寫感」,感覺不是那麼順,總之也看了很久,睡前翻幾頁幾頁,無法一氣呵成,最後還是終於在洛杉磯飛回台北14小時漫長的飛機上,把它給看完了(電子書)。

整本書其實不薄,我後來才發現,我電子書是直接勇氣二部曲,所以是兩本書,難怪看了很久。很喜歡其中的一些敘述,這邊筆記分享一下讀後心得:

傳統心理學是走佛洛伊德學派,而這裡則是在推廣另一個學派阿德勒心理學

因為沒有讀過佛洛伊德,所以以阿德勒為第一個入手反而不會有不適感跟衝突感。但可以從裡面得知,佛洛伊德講的是一個「因果」,今天的果是之前的因產生的,因為小時候家庭的種種因素,導致了長大後的他的心理狀況,但是阿德勒講的,是目的論,是自由意志,過去發生的事,與今天你決定做什麼樣的人,一點關係都沒有,過去的事反而是你的逃避的藉口之一而已。

我很喜歡這一論點。舉個例子:小明家庭不幸,父親吸毒,母親很小就跑了,後來父親也被抓去關,隔代教養之下家裡沒什麼錢靠祖父母養大,所以高中辦法付學費就輟學開始出來打工了。

看到這個故事,想想小明接下來會變怎麼樣?

如果小明因此開始打工,但學歷關係求職也不順,遇上了其他人慫恿,加入了黑社會,進而開始販毒等等甚至被抓了。讀了前面的背景,也會覺得好像這樣的發展,也是很有可能的。甚至有一天如果小明被抓了,可能會嘆自己的背景身世造就了今天。

但,是不是也很多這樣的故事?

小明從小看到這樣的環境,深知走偏了的危險,也知道賺錢很重要,從高中打工開始當起了學徒,並且很快地掌握了技巧,付出比別人都更多的心力,賺到一筆錢,開始自己開店當起了老闆。這樣的成功故事也是很多,這時,同樣的背景,變成了他努力成功的推手。

裡面一句話很棒:

過去不決定現在,現在決定了過去。

如果拿過去的生活、背景、種種因素,當作你無法成功的原因,這些都只是自己想逃避的「藉口」。整本書很多這個觀念,告訴你,不要牽拖,是你自己不想成為你想要的人,是你自己不願意付出,不要怪別人。如果自己害羞,不能怪自己家庭,「自己不想改變」才是真正的原因,家庭是藉口,改變自己才是真。這,真的是需要很大的「勇氣」,才能擺脫各種藉口啊!

佳句分享:

人並不受過去的原因所左右,而是朝著自己訂下的目標前進,是目的論。

重要的不是被給予了什麼,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。

我的性格是悲觀的,改成我具有悲觀的世界觀。  性格不好更改,世界觀有改變的可能性。

無論之前的人生發生過什麼,都對今後的人生如何度過沒有影響,決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"此時此刻"的你自己。

我們面對困難時常見到三菱柱的兩面─可惡的他人、可憐的自己。卻鮮少看到另一面「以後怎麼做?」


再來關於人際關係,阿德勒主張的,是課題分開,我願意付出是我的個人課題,別人是否願意回報是他的課題,不應該把他的課題變成我的課題,更不應該為此感到心理情緒的波動。

不應該比較,不應該看著別人的期待而活,這一論點我很贊同,其實我本來就比較屬於這一類型不太管別人想法的人,所以這邊沒有太大感覺只有點頭,但我相信周遭有許多人很在意他人看法,看這段落會很有省思。

愛自己,不是變成別人。

人的煩惱皆源於人際關係。人的幸福也來自於人際關係的幸福

健全的自卑感不是來自於跟別人比較,而是來自與"理想的自己"的比較。

沒必要被別人認可,也不要去尋求認可。

倘若自己都不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,那還有誰會為自己而活呢?

為了滿足別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託付給別人,這是一種對自己撒謊也不斷對周圍人撒謊的生活方式。  
 
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。不畏懼被人討厭而是勇往直前,不隨波逐流而是激流湧進,這才是對人而言的自由。

上帝,請賜予我平靜,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。給予我勇氣,去改變我能改變的,賜我智慧,分辨這兩者的區別。 尼布爾禱告文

讓他人決定"我"的價值,這是依存。另一方面,"我"的價值由自己來決定,這叫"自立"。

關於愛和幸福感,其實提到一個很好的觀點,跟前面也是相通的道理,人的幸福來自於人際關係的幸福,但又提到不用在乎他人的想法,因為不管我們怎麼做一定會有人討厭,那這邊好像有點衝突。

但這個人際關係的幸福,其實也來自於自己的想法,而最主要是來自於對共同體的奉獻感,當你"感覺"到自己對他人是有幫助的,是有奉獻的,就會感受到幸福感,當一個人只想著「自己」時,其實是沒有幸福的。

舉個俐:吃飽飯,媽媽辛苦的洗著碗,老爸看報紙、小孩到處玩。

如果這時媽媽想著「公平」,這時覺得自己為什麼那麼可憐,好像不平等,就陷入了不開心中。但如果媽媽想著,自己的付出,讓老公可以放鬆看報,小孩可以做喜歡的事,一家闔樂自己也沒很累,就會感受到家庭的溫暖與幸福。

這跟常聽到的建築工思維一樣,有人說我在砌牆,有人說我在蓋教堂,有人說我在為神打造他的家,一樣的事,第三個人就會有不同的感覺。所以,幸福是什麼?其實完全取決於你自己的思維怎麼看同樣一件事。

關於愛-當人能感覺到"與這個人再一起可以無拘無束的時候,才能夠體會到愛,既沒有自卑感也不避炫耀優越性,能夠保持一種平靜而自然的狀態。真正的愛應該是這樣。另一方面,束縛是想要支配對方的表現,也是一種基於不信任感的想法。

這個人會給我什麼--->我能給這個人什麼。

對共同體的餐與和融入。我對共同體有益,我對他人有用,就可以滿足自己的價值

獲得幸福跟獲得快樂是不同的。

課題分離:愛是你的課題,對方如何回應,那是他人的課題。能做的,只有自己先去愛。


關於「當下」的重要性,「過去」是由「現在」的你定義的。未來結果是模糊的,但現在當下這一刻你的想法才是重要的,不斷強調活在現在,舞出最精采的當下,不要被過去、不要被他人所束縛,愛自己,探索自己的所要,承擔自己過去造成的結果。說起來容易,但是,我們都喜歡找藉口,找捷徑,其實一切都應該回歸自己,這,是真的很需要有「勇氣」。


人生不是一條往目標前進的路,而是就像每一個瞬間不停旋轉起舞的連續的剎那。並且驀然四顧時常常會驚覺:「已經來到這裡了嗎?」

跨出家門的那一瞬間,"旅行"已經開始,朝著目的地出發圖中的每一個瞬間都是旅行。當然,即使因為某些事情而沒能夠到達金字塔,那也並非沒有旅行。這就是現實性的人生。

人際關係的成立都是以"分別"為前提。我們為了分別而相遇,但應該不斷朝著「最佳分別」努力。

有朝一日分別時,可以無憾地說「與這個人相遇,一起度過的日子很對很值得」

正因我們看不清未來,所以才能成為命運的主人。


如果對於上面的佳句,都有認可且實作,我相信這本書也差不多了,但如果心理存有懷疑,覺得怎麼能這樣,或,僅此而已嗎?倒是可以好好看這本書,對於兩人以對話的方式論證各個理論,還是很值得一看的。

城邦花園購書連結:
https://www.cite.com.tw/book?id=70377



這裡收錄ALEX & LISA吃喝玩樂旅遊的生活點滴,如果您喜歡,歡迎您留言給我們讓我們知道喔!您的留言是我們最大的鼓勵,會繼續分享吃喝玩樂給大家囉!也歡迎來我們的臉書按個讚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【領隊回憶】聲色泰國~帶爸爸去洗泰國浴?

玩在濟州島~龍頭巖、龍淵峽谷|旅遊筆記